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大错特错!



看大陆媒体对台湾的表述,总是有这么一句:“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甚至国内有些文本更是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谷歌香港搜索关于“台湾历史”的第一条第一句就是: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表述内容和方式,到底是正确的吗?

台湾到底是不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呢?这是一个后天的综合命题,必须从经验才能分清它的真假,让我们简要地回溯一下台湾的历史。台湾历史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时间点,大约从1624年荷兰进据台湾开始。但在文献记载之前,台湾就已有人类活动。大致上说,台湾历史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史前时期。据考古证明,台湾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

西方殖民时期(又称荷西时期):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及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

明朝郑成功时期(简称明郑时期):16614月,郑成功抗清失败,为逃避清军,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21日签约投降,于是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在此期间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

清朝统治时期:1683年,清军举兵讨伐台湾,郑成功孙子郑克塽归顺清朝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

日本统治时期: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成为第一个有效完全统治全岛的政权。

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并签署《终战诏书》,中华民国政府派何应钦为代表接收台湾。而后设立与中国大陆省级行政体制不同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194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撤至台湾,台湾即为中华民国有效统治的领土,且为1950年起中华民国政府所实际管辖的主要国土

从上述分期可知,台湾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悲惨的殖民史,历经了外来的西班牙人、荷兰人、汉人、满人、日人和中国人(外省人)的殖民统治。它的领土和历史从来就没有真正享有自己的主权。

台湾这样的历史,又怎能说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她就像是一个身不由己,不停被人转卖的女奴,又怎能说她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大陆文本中那些强调两岸历史性的文化、贸易交流关系的论证也不能成立,因为“交流的关系”不是主权的关系,唐代与世界的交流更频繁,总不能说是拥有世界各地的主权吧?

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这句话到底错在哪里呢?错在加入了“不可分割”四个字。从语言分析看,这四个字是一种“着色”(coloring),目的是要使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绝对化。

什么是“着色”?描述语词在发挥认知作用时应该是“中性”的,如果加入了规范性的价值取向,如情感色彩,那就是“着色”。 着色的语言能引起接收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反应。

如果将着色的语言加以巧妙运用,便变成反讽irony)。例如:将丑女叫做美女阿美。文学艺术允许着色,但传媒文字、报道和学术文字则应避免,若加上着色的字眼如美帝走狗共匪等虽然会增加读者的情绪反应,但却偏离了客观中立的正轨,成了不科学的思维文字。

从上述的分析看,“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个命题完全不能成立。

『本文链接:《假话、大话、空话是如何断定的》(8/2011)』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要面包还是要人权”是虚假的两难命题


有点年纪的读者们或许会记得当年的中国外长李肇星在面对外国人权组织的质问时回答的名言:“在面包和人权之间我们选择了不挨饿”,这话当年在国内引起很多的“共鸣”,可是在国外却招惹了更多的不满。类似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也时常可以在官媒上看到,比如:“要稳定还是要民主?”、“要工作还是要自由?”、“要灾难还是要专制?”、“要一无所有还是要公有制?”、“要善政还是要民主?”(新加坡官媒主旋律)等。

这样的问法到底对不对?或者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到底对不对?答案是:错了。错在哪里呢?错在它制造了一个虚假的两难(false dilemma)

要了解什么是虚假的两难,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两难(dilemma)两难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局面,包含一个析取disjunction为前提的论证。例如:全能的上帝能否做一块祂举不起的石头?这个命题的两难是:如果能,全能上帝如何实践“举不起”?如果不能,上帝还是全能吗?

两难推理分两种:1.建构性两难推理,又称“取拒式”(modus ponens,即肯定前件),其形式上“如果AB,如果CDAC,因此BD”;2.破坏性两难推理,又称“拒取式”(modus tollens,即否定后件),其形式是“如果AB,如果CD,非B或非D,因此非A或非C”。

两难命题一定是悖论(但悖论却不一定是两难),也就是析取前提必须是假,否则就是“虚假的两难”
。例如:“你选择民主还是选择动乱?”、“你要面包还是要自由?”、“你要经济还是要人权?”例子里的“民主”与“动乱”、“面包”与“自由”、“经济”与“人权”等析取前提都可同时为真,因此两难命题不能成立,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虚假的两难命题”。

中国著名的两难命题“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说法,其实也是一个虚假的两难,因为“鱼”和“熊掌”是可以同时兼得的,也就是析取前提都可同时为真。只不过古语积非成是,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中共想必是从这里盗取了灵感,以为今人也可以同样被糊弄忽悠,可惜他们不了解科学的进步,算盘打错了。

明白了“两难”的道理,我们就不会继续被这种类似的说法所蛊惑而受骗上当,极权社会最怕的两样武器,其中之一就是逻辑,它的各种胡说诡辩在逻辑这面照妖镜面前总是魔形毕露,这也是它一直要借口反“西方文化”和“另立话语权”的真正原因

『本文链接:《极权主义的“罩门”在哪里?》(8/2011)』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人民民主专政”是一个空词


自从中共建国以来,就自称自己的统治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个说法其实很不科学。从字义上看,“人民民主专政”这个词组分三部分:“人民”、“民主”、“专政”。这三部分除了主体“人民”没有争议外(仅指字义),“民主”与“专政”这两部分却很有问题,因为两者是对立不兼容的,也就是说,如果是“民主”,就不可能“专政”,如果“专政”,就不可能“民主”。

将一对相斥的概念并列,并想试图使之可能,在逻辑上就制造了一个矛盾词组,陷入悖论。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这是允许的,如一首流行歌曲《雪在烧》,就很优美。但在逻辑科学,却完全不能成立,也是不允许的,理由是它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个词组是一个逻辑空词logical empty term)。

什么是“逻辑空词”?先解释什么是“空词”。思维以概念表达,而词汇是概念的具象化,概念包含两个成分:意涵和指谓,意涵是概念负载的意义,指谓是意涵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如果一个概念只有意涵而没有指谓,我们就称之为“空词”(empty term)。

空词又分经验空词empirical empty term逻辑空词”(logical empty term)。前者如独角兽、“上帝”、“孙悟空”等。后者如圆三角形、“空就是不空”等。“人民民主专政”由于在语义上陷入诸如“圆三角形”式的不可能,因此是一个“逻辑空词”

在经验层面,“人民民主”是可能的,但“人民专政”却是不可能,因为人民无法专政自己!人民不可能是统治者,若是,则无人可被专政,如果说是统治者代表人民,则这个代表就必须经过人民同意并委任,可是如此一来,它就已经是“人民民主”而不是“人民专政”了。

由此可证,“人民民主专政”不管是逻辑层面还是经验层面,都是“空词”,既是“逻辑空词”也是“经验空词”

空词不能验证verification或确证(confirmation),因此不具有科学真理性,但是它们能满足情感的需求,如神话故事、宗教故事、民族传说、梦话等。“人民民主专政”这个说法既无法从逻辑证明,也无法从经验证明,它也不属于宗教性的“内在真理”(intentional truth),那么很明显,它就是虚假的

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活动,而问题的解决则需先建立信念。信念如能建立,则该类问题就是理论问题。

理论先于实践,如果理论不通,则实践必然失败。不顾理论之不通而企图歪曲理论以求达到欺骗的实践,不仅不可能,反将使到思考主体陷入思维误区的深渊中,又反过来制造错误的信念,形成思维混乱的怪圈。

今天的世界已经步入科学的信息时代,中共的思维却仍深陷玄学的怪圈,仍一心想以谎言代替真理,以为国人愚昧可欺,只能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复可叹。


『本文链接:《被挟持的两种真理》(8/2011)、《“党内民主制”有民主成分吗?》(8/2011)、《中共确立信念的方法科学吗?》(8/2011)』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谁盗换了“民主指数”的“狗头”?


由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主持编制的“民主指数”(Democracy Index)将全世界167个国家/地区根据各自的民主表现作出评级和排名,这里面166个是主权国(按:香港主权属中国),165是联合国成员(按:港台是非成员国)。

这份“民主指数”分属5类,共有60个评项,专门评估一国的政府、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等表现,并由电子进行统计分析。此项评估每2年进行一次,第一次评估是在2006年,其后是2008年以及2010年。

根据最新2010年报告,挪威位居榜首,瑞典则从原本的第一跌至第四。榜尾(167名)是北朝鲜,它已经连续两次包尾。

评估将世界各国分列四大类:1.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ies);2.瑕疵民主(flawed democracies)3.混合政体(hybrid regimes);4.独裁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s)。

民主指数以得分计,完全民主:8-10分;瑕疵民主:6-7.9分;混合政体:4-5.9分;独裁政权:4分以下。

根据得分结果,各国/区的归类顺序排列如下:最前面的“完全民主”,有26个;其次是“瑕疵民主”,有53个;再次是“混合政体”,有33个;最后是独裁政权,有35个。

从排名上看,大致上北欧国家都在领先行列。而世界老大的美国,其排名仅在第17名,英国第19名;而法国、意大利则表现退步,跌入瑕疵民主类。

笔者更关注亚洲国家的排名。出人意料的是,亚洲第一名并不是日本,而是南韩:第19名,日本是第22名;台湾是亚洲第三,第36名,不过已经是瑕疵民主类;印度第40名,斯里兰卡第55名,泰国第57名,印尼第60名,蒙古第64名,马来西亚第71名,菲律宾第74名;香港排名80,进入混合政权类;新加坡也是,第82名,巴基斯坦第104名;此后都是独裁政权类:中国第136名,越南第140名,老挝第156名,缅甸第163名,朝鲜第167

如果以这个“民主指数”来排名“亚洲四小龙”,则第一名是南韩,属于完全民主类;其次是台湾,属瑕疵民主类;香港第三,属混合政权类,新加坡第四,也是混合政权类。如果将所谓的“第五龙”(泰国)也算上的话,则泰国的排名应是第三,在香港、新加坡之前,属瑕疵民主类。

这份民主指数报告,已经公开发表一年有余,本没太多新闻价值,引起笔者注意的是:201195日,加拿大推友ZHANG Le 在他的推特上@r0bertz对维基百科关于“民主指数”报告中描述中国“政体”Nominal type of government一栏是“fascism(即法西斯主义)表示震惊之后,  fascism”一词在接下来几天后就被抹掉了。由于笔者当时也曾上网查看,可以确定ZHANG Le君所看到的内容。

从政治哲学看,中国当前的政体是法西斯体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份出现在维基百科上的报告,却将原来描述中国是“fascism”(法西斯主义)的字眼抹去,代之以中共官方的非学术中立性语言“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人民民主专政)。

且不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一个矛盾语句,不只不民主,其实质仍属“dictatorship”(独裁)这个事实。就这事的发生来看,就显得非常蹊跷,中国政体从共产主义转型为法西斯主义,其实已有若干时日,但为什么在名目上还要遮遮掩掩,拒不“正名”呢?

一个名实不符的政体,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问题是,“共产主义”这个“羊头”早已被识破了,国际社会替它安上法西斯的“狗头”,正是寻求逻辑一致性的做法,现在竟然又有人想继续忽悠国外,这是什么居心呢?

究竟是谁盗换了“民主指数”的“狗头”呢?如果是有目的性的国家组织特意针对“维基百科”的中文词条作出扭曲的修改,自由世界还能成其为自由世界吗?

想想不由地让人背脊发凉,心情沉重了。

绿色表示民主,红色则相反,颜色深浅表示程度

(附录:“民主指数”:收录在《维基百科》,见Democracy Index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ocracy_Index

本文链接:《中共转型,转成什么型?》

2011年10月1日星期六

儒家思想无法与马克思主义兼容的逻辑原因


进入本文之前,必须先把握一个关键词:个人主义。
在大陆,有些字义偏离本义,扭曲得非常厉害,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等。在这里面,误用得最频密的,又莫过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词。更糟的是,由于大陆母文明的输出,又造成海外汉字圈也错误中毒。

由于奉行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教育体制一开始就有意扭曲“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把它曲解成是“自私自利”的“自利主义”(egoism,又称“自我主义”),这使得学生从小就没有正确理解并把握好它的真正意义。半个世纪下来,“个人主义”几乎就是在错误地使用和错误地散播,以致到最后,连一些学者也误以为是,并据此制造出一大堆错误的学术垃圾。(当然,这里面也有些是别有居心的恶意之作)

到底什么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又称“个体主义”,它并非伦理学的概念,最早是政治哲学范畴的,后来其理念扩大并适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它主要强调个体的价值优先,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由、民主与安康状态。与强调国家、社会优先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相反。

也就是说,个人主义强调的组织秩序是:先个人,其次是家庭,再次是邻里社区,最后才是国家;而集体主义则反之。用集合表示,就是先有靶心的个人,然后向外扩张到第二圈的家庭,第三圈的邻里,第四圈的社区、最外围一圈才是国家;极权主义则是先有最外围一圈的国家,然后向内收缩成社区、家庭、最后才是个人。

这两种列序,无论从经验事实还是从逻辑演绎,都证明“个人主义”才是正确的。在经验上,“先有国后有家”的说法并不是事实,“先有家后有人”也是倒因为果的谬误,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证明了“家”、“国”的观念和现象都是后来才有的。

在逻辑上,“国家”本身并不自有,它没有主体性,其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是“个体”,“个体”才是“国家”基本原子。因此,一开始就确定“国家”是“最外围核心”的前提缺乏逻辑的论证性,因为国家之外还有更大的“国际”、“星际”乃至无穷尽,这个“最外围核心”的说法陷入独断。

由于有了“个人主义”这个母价值,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以重视各种个人尊严的子价值如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也就因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而具备了合理性。21世纪的人类文明其实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面。由于这个价值体系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因此它也是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

与此相反的是集体主义,由于强调集体先于个体,因此它所衍生出来的各种以重视国家荣誉的子价值如奴役、集权、君权、人治等也自然在相反的逻辑架构上产生,但是由于统治者不愿正面承认这些充满负面的价值,它只好通过伪装来躲避逻辑上的指责,所以诸如“中国特色”、“东方价值观”、反“西方民主”,甚至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等说法就层出不穷。但是伪装只能靠言辞欺骗,无法改变实质。

在逻辑上,一物之为真有两个条件:一是内在演绎有效;二是符合外在经验事实,两者缺一不行。这也是古人所谓的“名实相符”、“循名责实”的真理追求。采用集体主义者走的明明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相反之路,却非要说自己是“另类民主”,显然已经是走上反逻辑之路。由此,在这个价值体系上,它是非理性主义和非人本主义的。

儒家思想到底是肯定那一套价值体系呢?一般学者都说儒家有“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这话固然没错,但真正体现儒家民主精神的,还是它肯定了“个人主义”的根本性质。儒家道统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明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推己及人”扩张思维,而其对个人的各种具体要求,特别是尊严的确立更是真正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人本精神。

明乎此,就可以了解“由内而外的儒家”与“由外而内的马列”两者是完全不能兼容的,大陆如果不放弃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而想复兴儒家,逻辑上的不可能确定了那只是一个虚假的民主橱窗。而所谓马克思中国化如果抽离了儒家的实质来谈,那也是虚假骗人的。(完稿于2011年孔诞)

本文链接:《真假儒家,你认识的是哪一家?》(8/2011)』

敲开共党的“硬核”



大陆高举马克思的旗帜,但在现实层面的所作所为却是相反,宣扬的是它反对的,反对的是它所宣扬的,如同患上精神分裂症。究竟大陆在现实层面的统治哲学出自何处呢?只有正反馈、没有负反馈的思想审查制度依据的是什么学说呢?尽管大陆的哲学界秘而不宣,但我觉得它的做法非常吻合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学说方法。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的最基本单元是科学研究纲领,而其内在结构是:1.硬核(不可更动的基本理论构成)2.保护带(可更动的辅助性假设构成)3.反面禁止法(保卫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4.正面启示法(改善和发展硬核的正面启示)。

读者们看出端倪了没有?1.硬核就是中共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四个坚持背后的价值观。2.保护带就是各种政策和思想要求,包括和谐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等。3.反面禁止法,严禁反主旋律的做法。4.正面启示法,也就是各种高调宣传。

拉卡托斯认为它这个所谓的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性,但这个结构其实是非常有问题的。首先,“硬核”是如何确定的?是通过科学论证还是独断?如果是科学论证,那么它就不可避免无法实行“反面禁止法”,否则就无法进行民主式的自由讨论;

其次,如果“硬核”是独断,则“保护带”的假设没有意义,反而变成是对“假理”的延伸和保护;同理,“正面启示法”也一样,除了确保“硬核”的绝对性外,毫无真理性。

今天系统和信息理论已充分证明了一个系统必须同时兼备正、负反馈才能顺畅运转,而一个只有正反馈、缺乏负反馈的系统却将导致系统的自我崩溃。中共至今仍然执迷不悟,真是愚不可及。 

『本文链接:《共党确立信念的方法科学吗?》(8/2011)、《共党无法自我改良,道理在这儿》(8/2011)、《精神错乱的马克思主义》(8/2011)』

大陆“人本主义”面具背后的狰狞面目


在大陆研究西方哲学,如果不是体制外的,那么就无可避免不被误导。好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所广泛使用的人本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人本主义humanism),其本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精神,是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它要求脱离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与现实世界。因此“人本主义”也被认为是“人的发现”。

但是在大陆,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却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那就是“人本主义”既是用来指称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也用来形容德国尼采、叔本华、齐克果(大陆叫鄂尔凯格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哲学。国际上通用的“非理性主义”一词却基本上舍弃不用了。

这个做法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什么?了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就不难猜测推理,不就是为了逃避被非议而刻意创造出的一个“遁词”嘛。非理性主义哲学臭名昭彰,被认为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特别是自从法西斯份子将它列为是富国强兵、统治世界的思想依据后,更是备受世人责备与唾弃。大陆既要推介非理性主义哲学,又怕世人诟病,于是就想出这个“偷桃换李”的诡计,这是极权社会的特色。

大陆哲学界将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互换,并与人文主义混为一谈,有些甚至就将人本主义英译为"humanitarianism"(即“人道主义”),试图鱼目混珠。这个做法虽然消除掉了非理性哲学的负面评价,也提升了非理性哲学的人文价值,可是,这么一来,假理成了真理,思想和真相被搅浑,还能出学问吗?做法科学吗?

将一个哲学概念胡乱改造使用,就是对思想的指鹿为马,其后果就是思维的内部架构因此失去逻辑联系,陷入混乱,人们从此无法明辨是非,而今后的科学发明(包括人文科学)也就无从产生,不要说大国崛起,就是要保持国势不衰败都难。

本文链接:《唱红歌是非理性主义运动》(8/2011))、《充满阴谋的“形式主义”》(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