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非此即彼”是正确的逻辑思维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责怪别人的思路出问题时这么说:“你这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意思是思维方法出错,导致结论有误。可是,这个说法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确切来说,“非黑即白”和“非此即彼”是不能连用的,因为两者的性质刚好相反,连用的结果就等于说对方的思想是“不正确且正确”,陷入了不知所云的胡说(nonsense)之中。

先解释什么是“非黑即白”。“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上的非形式谬误(Informal fallacy),完整的说法是“非黑即白的谬误”( fallacy of black-or-white thinking),就是说,在论证中,一种将两个对称句误认为矛盾句的错误,即犯此律。例如:“X君如果不是黑人那么就一定是白人。”在这个论证里,“黑人”与“白人”是对称,但并不对立,也就是不矛盾,因此论证是错误的。真正的矛盾句应是“要嘛是黑人、要嘛是非黑人”,即“A”与“非A”,因为两者无法都为真,只能取一拒一。

再看什么是“非此即彼”。“非此即彼”是形式逻辑演算当中必不可少的三大铁律之一:排中律(另外两个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规定若两物互为矛盾,则只能选择其一。在逻辑上,不论什么命题,在运算后都会出现真假值,这时就必须选择真值,排除假值,若不如此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此可见,“非此即彼”是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而“非黑即白”则不。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中文里这两者会如此普遍地被连用(误用)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欠缺逻辑性,其思考方式更多是“连续体”(continuum)而不是非真即假的逻辑取拒。所谓“连续体”,就是一物之两端呈现出两种程度之极端,如 冷——热 连续体之最左是“冷”,随着温度向右升温至最右的“热”;又如 战争——和平  连续体之最左是“战争”,随着冲突程度向右减少至“和平”。

因为是“连续体”的思维方式,因此就有一个“中值”出现,比如由冷到热,就有一个中间温度的“温”,又如由战争到和平,就有一个中间的“不战不和”的状态。儒家的“中庸”和释家的“中道”思想皆出于此。

前面说过,逻辑思维是“非真即假”也就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这里面没有一个中值。如果强求中值,那就会出现“半真半假”,而在逻辑上“半真半假”仍然是假,这也就是排中律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阴阳观思维,阴阳互斥,非常符合逻辑的真假取拒思维,可惜没有坚守,秦以后反而出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说法,到后来越说越离谱,变成了“不阴不阳”、“亦阴亦阳”、“半阴半阳”了。这就彻底中断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国文明也就停滞不前了。

民国成立后,情况有所改进,可惜49年沦陷,共党又采取反逻辑的唯物辩证法,使得思维又复模糊起来了。辩证法最大的问题是无所述说,一个命题正也对,反也对,合也对,无从验证与检证,自然也就无从下结论,只留下一大堆看似分析实则无意义的说辞。(参阅《反逻辑的辩证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是非不分,真假莫辨,虽然方便了共党的极权统治,但却对文明的推动毫无裨益。

极权统治靠的是反逻辑理性的非理性主义,要求思想统一与服从,对人性思想是最大的桎梏。要想破除极权统治,就必须确认真假,明辨是非,拒绝模糊不清或者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本文链接:《极权主义的罩门在哪里?》(8/2011)、《反逻辑的辩证法》(8/201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致命性谬误》(9/2011)、《中共在政治辩护上的逻辑谬误》(9/2011)』

2 条评论:

  1. 我现在不会再说“新中国”,我只说49年以后,你猜是为什么?

    回复删除